六月, 這些健康謠言你中招了嗎?
塑料大米、面條里摻膠、蝦頭里有寄生蟲、國產食鹽中的添加劑堪比砒霜、雷達無法測量的特大狂風暴雨來襲……在剛剛過去的6月,伴隨炎熱天氣而來的還有這些真真假假的謠言,讓人著急上火。然而事實究竟是怎樣的?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
特大狂風暴雨 雷達無法測量(錯)
雷達反射率不存在 “無法測量”的情況(對)
謠言:網傳6月22日中午到夜間,北京將有特大暴雨、極大的狂風和強烈雷電,強度甚至超出雷達回波測量上限。更有甚者,稱這次暴雨為6年來最強暴雨。
真相:對于“雷達回波無法測量”的說法,中央氣象臺首席 預報員方翀指出,謠言中的所謂“雷達回波”,應該是指氣象監測中常用的雷達回波圖,一般會為不同雷達反射率的區域標出不同的顏色,反射率越高的地方降雨的 可能性和雨量就越大。雷達回波圖中反射率最高是紫色,它出現時表示該地區云層中對流活動特別強,或者云層中水滴密度特別大,這種情況很少見。雷達反射率不 存在什么“無法測量”的情況。更重要的是,雷達回波圖基本就是對降雨情況的“現場直播”,氣象部門不太可能依據雷達回波圖得出幾天后的降雨情況。而且北京 處于中緯度地帶,風力和雨量都不是最大的地帶,不管是雷達或者自動觀測站,都很難超過測量上限。
另外這次暴雨雖大,但卻沒有網絡謠言所說的那么嚇人。據 北京市氣象臺監測數據顯示,6月21日12時至23日19時,北京市普降暴雨,部分地區大暴雨,北京市平均降雨量79.2毫米,最大降雨量出現在懷柔九渡 河(194毫米)。根本沒有達到謠言所傳的“6年來最強暴雨”的地步。
面條里 有膠不能吃(錯)
所謂的“膠” 其實是面筋(對)
謠言:一位女性消費者向觀眾展示,一把泡了一上午的面條,手一捏,搓一搓,就形成了一塊像“口香糖”一樣的東西,無法溶解,十分有彈性。為此,這位消費者斷言,“這面條里肯定有膠”。
真相: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 授范志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她小時候就掌握了用面粉做“泡泡糖”的技巧。彼時,物資匱乏,泡泡糖成了“奢侈品”。為了能吹泡泡,她就拿一塊面團放在水里 洗,從而得到一塊類似“泡泡糖”的彈性物質,其實這個彈性物質就是大家都熟悉的面筋。
范志紅說,小麥蛋白質包括谷蛋白、醇溶蛋白、清蛋白、球蛋白等。其中谷蛋白和醇溶蛋白不溶于水,它們組合在一起形成面筋蛋白。面筋蛋白中有大量二硫鍵互相交聯,使它不會輕易分散于水。
那么,面條里是否可能加“膠”呢?范志紅指出, 為了讓面條筋道,面條里可以添加“沙蒿膠”等天然植物膠,這是國家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允許添加的,在標準限量范圍內使用,是安全的。此外,面條制作時常 常加入氯化鈉(食鹽)、碳酸鈉(純堿),都是為了讓面條中的面筋蛋白網絡增強,口感更筋道,這是各國法規所許可的。
蝦頭白線 是寄生蟲(錯)
白線為公蝦生殖腺, 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對)
謠言:一個有關蝦感染寄生蟲的小視頻最近在網上瘋傳,視頻中,一人剪開蝦頭后,用牙簽挑出兩條細長的白線,視頻制作者聲稱這是蝦的寄生蟲肝吸蟲,并告誡廣大網友以后少吃蝦。
真相:據有關專家介紹,視頻里,蝦頭的白線并不是寄生蟲,而是公蝦的生殖腺——輸精管,未成熟的輸精管無色透明,成熟的公蝦為乳白色。蝦的生殖腺主要成分為蛋白質,完全可以食用。
視頻聲稱這類寄生蟲叫肝吸蟲,但專家指出肝吸蟲在魚蝦肉里寄生時,肉眼根本看不到,需要借助顯微鏡才可看到?;畹聂~蝦確實可能含有肝吸蟲、肺吸蟲、圓管吸蟲等寄生蟲,但是不可能個個都有。淡水魚蝦感染肝吸蟲的概率相對較高,海水魚蝦感染概率較低。
此外,雖然魚蝦里可能有寄生蟲,但經過充分加熱后,各種寄生蟲會被完全殺死,公眾可以放心食用。不過,對于很多人認為在食用生魚或生蝦時,用醋和芥末就可以殺死寄生蟲的觀點,專家指出,并不足取,純粹是心理安慰。
國產食鹽 “添加劑”堪比砒霜(錯)
亞鐵氰化鉀 是合法食品添加劑(對)
謠言:近日,網上瘋傳一篇文章稱,國產食鹽里面有種可怕的添加劑——亞鐵氰化鉀。食用鹽遇高溫有可能會使亞鐵氰化鉀分解成氰化鉀這種劇毒物質,在10秒鐘內能使人喪失意識,幾分鐘內可以毒死一個人。奧運會、世博會特供食鹽及出口食鹽均不含亞鐵氰化鉀。
真相: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常務委員鐘凱指出,亞鐵氰化鉀作為食鹽抗結劑,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劑,國產食鹽中的亞鐵氰化鉀長期食用并不會給人體帶來傷害。
亞鐵氰化鉀是低毒物質,按照中國國家標準的規 定,食鹽中的抗結劑亞鐵氰化鉀含量不得超過每公斤10毫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糧農組織專家委員會的評估數據,亞鐵氰化鉀要造成人健康上的負面效應, 至少成年人每天要攝入1.5毫克。如果按照我們國家的標準規定的這個量來推算的話,相當于人每天要吃150克左右的食鹽,而正常人一天吃的食鹽達到20克 的話,就已經非常咸了。
那么,食用鹽遇高溫有可能會使亞鐵氰化鉀分解成 氰化鉀嗎?鐘凱告訴記者,氰化鉀確實是一種劇毒物質,但是它和食鹽中的亞鐵氰化鉀完全不同。亞鐵氰化鉀的化學性質很穩定,不會釋放這種有毒的氰化物。如果 要分解它,需要在400攝氏度下完成。而平時我們在家里做飯時,到200攝氏度時,菜就已經要燒焦了。
鐘凱還指出,亞鐵氰化鉀用作添加劑,不僅在中國適用,在美國、歐盟、日本等一些國家也是符合規定和標準的。即使食鹽中亞鐵氰化鉀在高溫的狀態下,真的分解出了氰化鉀,想要達到讓一個成年人中毒的劑量,大概需要一次性吃幾十公斤的鹽。
塑料大米 能以假亂真(錯)
“塑料米” 其實比大米還貴(對)
謠言:一則“塑料大米”的視頻在朋友圈刷屏:一個個塑料袋放進機器,經過熔解、拉絲、切割等工序,一顆顆像米一樣的東西生產出來。視頻配文稱,這就是假大米的制作過程。
真相:“塑料大米這個謠言好幾年前就開始流傳 了,稍微有點常識就能識破?!狈吨炯t說, 塑料制品與普通大米極易識別,拿手一掂就不一樣,大米比塑料要沉;同樣泡在水里,個別質量不好的大米可能會出現漂浮現象,但通常情況下大米會沉下去,而塑 料肯定會浮起來。更不用說蒸煮后,大米吸水會膨脹,兩者口感完全不一樣了。
一位在塑料行業工作多年的王先生告訴記者,視頻中其實是塑料行業再平常不過的塑料造粒過程。工廠把回收來的塑料放入塑料造粒機,生產出再生塑料顆粒。這些顆粒是再次制作塑料制品的半成品原料。之所以要做成顆粒狀,是為了便于進行儲存、運輸。
王先生還說,這類再生塑料顆粒的均價為每千克10元左右,而普通大米每千克5元左右。商家怎么可能會用相當于普通大米兩倍價格的塑料顆粒來冒充大米呢?(記者 姜靖)
(摘自:中國醫藥信息網)
- 上一篇:藿香正氣水+頭孢 中毒?真的! 2017/7/12
- 下一篇:三大政策倒逼醫療器械行業加速洗牌 2017/7/5